上次给大家解读风尚圈的“风尚”二字,最后提到了风与诗的关系问题,意犹未尽,这里继续聊。
风与诗的早期因缘不仅限于《诗经》的《国风》。按照《礼记·乐记》的记载:“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《南风》。”就是说远古的圣君尧舜禹中的舜,曾创作并演唱过一首叫《南风》的歌。据传说,其歌词是这样的:
南风之薰兮,可以解吾民之愠兮。
南风之时兮,可以阜吾民之财兮。
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:“南风暖洋洋啊,让我的臣民摆脱忧愁啊;南风及时来啊,让我的臣民获得大丰收啊!”
经历了寒冷的冬天,和煦的南风随春天到来,让人们心情愉悦舒畅。同时南风按节令及时到来又是农业生产获得丰收的保障。所以,南风带来的是精神上与物质上双重的幸福。可见舜帝是把百姓时时放在心上的。孔子对舜帝非常推崇,以至于他在齐国听到了舜的后人从陈国带来的舜帝时期的《韶》乐演奏之后,“三月不知肉味”,完全沉浸在审美的高峰体验中。孔子曾用“尽善尽美”(尽美矣,又尽善也)这样极致的表达来赞美《韶》乐,因为这首乐曲不仅在艺术上“美”,而且体现了舜帝仁政的“善”。
南风又称“南薰”,北京颐和园谐趣园中有一副楹联:
“万笏晴山朝北极,九华仙乐奏南薰。”
用的就是这个《南风》歌的典故。
谈论与风有关的诗,不能不提到我的老祖宗,汉高祖刘邦的那首《大风歌》:
大风起兮云飞扬。
威加海内兮归故乡。
安得猛士兮守四方!
虽然刘邦是个没什么文化的人,但这首率性而写的三行诗,可谓意气风发,踌躇满志,气魄宏大。而他的曾孙,同样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,在功成名就的中年也写过一首《秋风词》:
秋风起兮白云飞,草木黄落兮雁南归。
兰有秀兮菊有芳,怀佳人兮不能忘。
泛楼船兮济汾河,横中流兮扬素波。
箫鼓鸣兮发棹歌,欢乐极兮哀情多。
少壮几时兮奈老何。
反映出英雄烈士感情丰富的另一个侧面。
我上世纪80年代读大学的时候,赶上了所谓“新诗潮”的尾巴,在北外的“泰思”文学社当过一任社长,也开始写当时流行的朦胧诗。几十年过去,这个习惯保留了下来,陆陆续续也积累了不少诗。其中有多首都涉及到风这个意象。以风为题的有下面这首:
像样的风
刘芊
因为那个冬天下雪了
因为冰冷的花瓣
收集了所有的光明
因为那夜的风铃
恰巧悬在我们头顶
于是我们有了像样的风
雍容地留在那个冬季
作者介绍:刘芊教授为“风尚国学”主任导师、风尚圈首席心学导师,三智文化书院副院长、《法音》杂志英文版责任编辑、前北大国际MBA(BiMBA)副教授。